查無此地|苗溪茶場計劃
文獻資料
始建於1953年的四川省地方國營苗溪茶場(原四川川西監獄對外別稱)地處天全、寶興三縣交界的中心位置,幅員43.24平方公里。從事教育改造罪犯及茶、農、林、牧業等方面生產。岸陡壁峭的靈關河上一道石橋,即為苗溪監獄農場與外界唯一的天塹通途。
這裏好多大樓,卻並非城市;好多大山,又不是農村。教育改造過普通罪犯,亦關押過胡風、章詒和(章伯鈞之女)等“政治犯”。自五十年代初,馳援西部建設的外來幹部起,三代人的足跡留在了這裏。與藝術家們年齡相仿的“苗三代”的童年生活,就和茶葉公司、辦公大樓、幼稚園、子弟校、監獄醫院、電影院、幹警住宿區等場部機關建制緊緊聯繫在一起。這裏是封閉的。他們似乎也並不嚮往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世界”,其實就是眼前那片大山的背後。大人說,山那邊還是山。
這些年,從更有利於犯人改造、穩定幹警隊伍出發,川西監獄於2003年遷至成都市龍泉驛區,原耕種茶園現已收歸國有資產管理,部分未遷居民已劃歸蘆山縣蘆陽鎮苗溪社區。苗溪茶場面臨改制盤活。這座方圓43.24平方公里,與世隔絕神秘莫測的監獄農場,而今人跡罕至。茶園荒蕪,房舍破舊,寂然無聲,鮮為人知。
“苗溪茶場計畫”是繼2015年“揭封窺塵——溫江滌綸廠計畫”、“斷代30年——殘窟再造計畫”,2016年 “褪變中的技藝釀制——名山縣酒廠計畫”、“百丈微瀾——名山百丈湖計畫”後一直持續實施的現場專案計畫。
2015年至今,如若從前四回現場專案實施地的生產職能屬性來梳理劃分(滌綸、酒、水泥 、旅遊景區),恰好是對於社會衣、食、住、行的隱喻。而這裏的衣食住行,卻關聯著“法”的強制性規範與約束。作為“法”的隱射,2017年的“苗溪茶場計畫”則可以作為這一階段的小結。
從180公里外的成都出發,至到達專案實施地,頗費周折。電子導航設備無法查詢此去之目的地,車輛也幾番駛錯路線。不得不一路走,一路詢,在當地老鄉的指引下,最終抵達隱於大山中的目的地。這裏的電子定位也只能籠統地顯示為蘆山縣城附近,除此以外,再無更為精確之處...
*原國營苗溪茶場場部大門
*苗溪茶場教育堂電影院
*勞改工廠
*監獄醫院樓道
*原監獄醫院洗澡室
*住院部側門
*醫院門診部樓道
*醫院放射樓
自二零一六年起,藝術家楊犇分別調查走訪了幾戶原川西監獄退休幹部與部分外遷居民。外遷戶主要來至寶興與天全等鄰縣。或購買了原川西監獄搬遷家屬區住房的產權,或臨時性居住於原監獄醫院廢棄大樓內。經濟來源主要依靠外出務工與水稻種植及牲畜類養殖。這樣的生產生活方式已延續十餘年。
二零一七年九月,在得到允許與邀請後,藝術家楊犇於原川西監獄退休幹部楊老先生家中,對老先生進行採訪,梳理了苗溪茶場的歷史及現狀。藝術家陳嘉與郭強通過攝影與影像的方式,記錄下了訪談的過程。
*於楊老先生家中的訪談
*楊老先生家中的梳粧檯
*楊老家中的窗臺
*廚房灶台
*楊老向我們展示多年前的工作照,憶起那段崢嶸歲月
*楊老先生的家實為原監區宿舍改建,在原女犯監區的監舍樓下,我們留下了這張與楊老及其愛人的合影
*監獄大門